国际油价(WTI)在徘徊许久之后,终于在4月1日突破了60美元,站在了61.59美元的相对高位上。
境外的主流分析机构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与中国强劲的经济数据对全球石油需求产生了利好作用所致,言外之意,近期的油价持续上升是由需求旺盛推动的。假如,真是这个原因,那么,对油价走势的研判就简单多了。我们今后只要注意追踪全球供需关系的边际变化,以及注意OPEC减产与美国页岩油增产的状况,就可以对油价走势做个大致不差的判断了。
但是,现实的市场状况却提示我们,当前,复杂甚至是有些诡异的油价波动却不是这么简单。事实上,近期的国际油价上涨与供求变化关系甚微,而是还有另外我们需要探寻的更本质原因。
虽然,有数据显示,2月份,全球供需状态与1月份相比,供需边际变化率下降了1.39%,这表明,2月份的供需边际变化在向着供应减少需求增强的方向倾斜。依据供需与油价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判断,2月份以及以后一段时间的油价上扬,是被需求放大支持的论据是成立的。
很有可能,一些主流研究机构正是依据以上供需数据变化所进行的逻辑推导,才做出了因为需求增强支持油价上扬的判断。.
但是,全面梳理一番供需数据,就会发现,仅仅依据2月份的全球供应减少与需求增长的数据,所做出的支持油价上扬的判断是不完善的。
如果,对全球供需关系的衡量在向前推一个月,我们就会发现油价并不完全着供需走。今年1月份,全球供需边际变化率相比上年12月份上升了0.7%,这说明1月份的全球供应是稍稍大于需求的。但是,意外的是,1月份的国际油价(月均价)却大涨了近5%。可见,油价并没有遵循供应走强而使油价下跌或持稳的逻辑。
进一步的数据还表明,美国石油需求并没有出现因经济数据向好而呈现消费增长的局面,近期,美国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仍处在供应侧偏大的时期。当前,美国的原油库存可以支持本国实际需求(扣除成品油出口折算的原油量)所用的原油加工量高达34天,远超过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而且,近3个月以来,美国己连续逐月削减了本国的原油加工量,这也充分说明,近期的美国的石油市场并不是如主流研究机构一厢情愿所评价的消费旺盛。
可见,仅仅用2月份的供应减少需求放大而对油价做出的判断是不全面的。此时,一些分析师又犯了片面使用数据的毛病。有很多时候,仅仅使用一时一地的数据就对整体石油市场做出分析与判断,这几乎成了当前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专业)人士的通病。
曾几何时,只因一时一地的产量数据变化,就对市场做出的一会儿“资源过剩”,一会儿又“紧平衡”的论断犹如就在昨天。如此重要的对国际油价研究领域,找到研究国际油价更为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应该刻不容缓的提到专业研究机构的议程上了。
归纳一下,在作用国际油价的诸多因素中,当期的供需边际变化对油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有时候,在油价与供需两者关系中,甚至存在逻辑存在而规律不显现的现象。“只看到逻辑,不认识规律”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今时代,决定国际油价走向是由多重因素驱动的,而且,在不同时期,在影响油价的诸多因素中,还将依据时空条件的不断变化,影响油价诸多因素中的主次因素也处在不断调整与转化中。这就需要我们用“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矛盾迎刃而解”的思维习惯去把握它。
在本篇结尾要说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油价出乎意料的持续上升,其中,有一定程度的原因因为供需边际变化向需求方向倾斜的关系造成的,但这不是唯一和主要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近期油价的持续上涨?因为只有找到了造就这轮油价持续上涨的主导因素,才有把握对下一步油价走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在对近期油价上升的判断上普遍存在着较大的认识缺陷与不确定性。这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观察与深入分析。